头像

您是第10 位访问者

相关教师

扫码关注他

张立武,男,湖北黄梅人,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农林大学麻类研究室主任,特色经济作物品种创新服务团队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担任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福建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遗传学会理事,《作物学报》、《Tropical Plant Biology》、《中国麻业科学》等中英文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专家,中国科协国家科技奖、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等。

长期从事麻类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的研究工作。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入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金山学者青年拔尖人才。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Communications》、《Plant Journal》 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主持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选育作物新品种8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荣获“中国作物学会建会60 周年先进工作者”,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个人信息

  • 行政职务: 博导
  • 技术职称: 教授
  • 最后学位: 博士
  • 邮    编: 350002
  • 电    话: 0591-87505605
  • 电子邮箱: LWZHANG@FAFU.EDU.CN
  • 办公地点: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物科学楼)306
  • 通讯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

教育经历

2005-09 至 2010-06, 华中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博士;

1996-09 至 2000-06, 湖北农学院, 农学, 学士

工作经历

2018-09 至 今, 福建农林大学, 农学院, 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4-09 至 2015-09,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 植物生物系, 无;
2010-07 至 2012-07,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

荣誉及奖励

2025年,主持“作物育种学(双语)”获国家一流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3年,获“中国作物学会建会 60 周年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2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G090-7)。

2022年,主持《高级作物育种学》获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

2021年,入选福建省省级高层次人才。

2020年,主持作物育种学(双语)获福建省线上一流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2019年,参与获福建省首批慕课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

2019年,《作物育种学(双语)》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享。

指导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福建省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方书生,2020;等


教学活动

(1)本科教学

主要承担《作物育种学》、《遗传学》等本科生课程。中国大学慕课《作物育种学(双语)》: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

每年招植物生产类本科实习生3-5人。获得省教学成果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多篇。

(2)研究生教学

主要承担《高级作物育种学》等研究生课程。

2014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16年开始招生博士研究生。作物遗传育种 / 农艺与种业,硕士生 / 博士生 / 博士后,每年招博士生1-2人、硕士生3-5人。

至2025年6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位,硕士研究生28位。部分就业信息如下:

张力岚(2022届,博士毕业,就业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徐益(2022届,博士毕业,就业单位:广西大学)

魏华伟(2024届,博士毕业,就业单位:亳州学院)

Ibrahim, Aminu Kurawa(2021届,博士毕业,就业单位:Bayero University,Kano-Nigeria.尼日利亚

Niyitanga, Sylvain (2023届,博士毕业,就业单位:INSTITUT D'ENSEIGNEMENT SUPERIEUR DE RUHENGERI (INES-RUHENGERI). 卢旺达

万雪贝(2019届,硕士毕业,就业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邱招渭(2025届,硕士毕业,就业单位:天津大学福州国际联合学院)

高淑蓉(2025届,硕士毕业,就业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等。

研究领域

(1)麻类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

(2)黄麻油菜生育期调控与两熟高效生产。


开授课程

        教学上,主要承担《作物育种学》、《遗传学》、《高级作物育种学》等课程。授课相关情况如下:

(1)主讲《作物育种学(双语课)》

授课名称:作物育种学(双语课)

起止时间2012-现在

授课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课堂讲授,每年上课人数80-120人;

线下授课学时:总学时80学时,其中总论讲授62学时,各论18学时(由研究水稻、甘蔗、麻类和薯类等老师讲授),每周5学时。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

线上授课学时:中国大学慕课《作物育种学(双语)》,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上开课13+,慕课学员累计超8700人。

(2)主讲《遗传学》

授课名称:《遗传学(双语课)》或《普通遗传学》

起止时间2012-现在

授课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课堂讲授,每年上课人数30-120

授课学时: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实践12学时(由讲师承担),每周4学时。

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 

(3)主讲《高级作物育种学》

授课名称:《高级作物育种学》

起止时间2022-现在

授课对象:作物学学硕,课堂讲授,每年上课人数20-60

授课学时:总学时48学时,每周3学时。

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 

(4)参与《作物科学研究进展》等

该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我于2017年开始参与讲授。该课程48学时。本人承担一次专题,3学时。

授课名称:《作物科学研究进展》

起止时间2017-现在(8年间每年本人承担一次专题)

授课对象: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生,课堂讲授,每年上课人数20-60人。

授课学时:总学时48学时,每周3学时。

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


科研项目

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32472219, 2025-01-01 至 2028-12-31, 50万元, 在研, 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31972968, 2020-01-01 至 2023-12-31, 58万元, 在研, 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31771369, 2018-01-01 至 2021-12-31, 65万元, 结题, 主持

(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J014432023/08-2026/08主持10万元,在研

(5) 农业农村部,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 黄麻品种改良, CARS-16-E06, 2021-01 至 2025-12, 314万元,

在研,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

(6) 农业农村部,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农科教发2011, 农业农村部东南黄红麻科学观测实验站, 2014-01

至 2018-11, 386万元, 结题,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


论文著作

代表性论著:


1. Zhang Liwu, Khan H, Kole C, eds. The Jute Genome(黄麻基因组学).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22. ISBN 978-3-030-91163-8. (专著第一主编)

2. Zhang Liwu, Ibrahim AK, Niyitanga S, Zhang Liemei, Qi J. Jute (Corchorus spp.) Breeding (黄麻育种学). In: Al-Khayri JM, Jain SM, Johnson DV (eds) Advances in Plant Breeding Strategies: Industrial and Food Crop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施普林格出版社) , 2019, pp 85-113. (专著章节)

3. 张立武祁建民唐浩张列梅张力岚徐益陶爱芬方平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T/T 3738–2020), 植物品种特异性(可区别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指南——黄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 pp 1–14.   


4.论著列表请关注科研主页:

ResearchGate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wu-Zhang

ORCIDhttps://orcid.org/0000-0001-8465-2476

5. Li Q (#), Chen S, Chen L, Zhuang L, Wei H, Jiang S, Wang C, Qi J, Fang P, Xu J, Tao A, Zhang Liwu(*). Cloning and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the dwarf gene gba affecting stem elongation and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jute (Corchorus olitorius). The Plant Journal, 2024, 118(6):2003-2019. (唯一通讯作者,揭示gba (CoGID1)基因调控黄麻主茎伸长和纤维素合成的作用机制)

6. Jiang S (#), Li Q#, Meng X, Huang M, Yao J, Wang C, Fang P, Tao A, Xu J, Qi J, Jin S*, Zhang Liwu(*). Development of an Agrobacterium-mediated CRISPR/Cas9 gene editing system in jute (Corchorus capsularis). The Crop Journal, 2024, 12(4):1266-1270. (共同通讯作者:黄麻基因编辑体系建立)

7. Pan X (#), Wei H, Afzal MZ, Gao S, Yuan S, Huang J, Qi J, Fang P, Xu J, Tao A, Jia Q(*)Zhang Liwu(*).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PP2C gene family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cPP2C51 under salt stress in jute (Corchorus capsulari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4, 214:118491. (共同通讯作者:揭示黄麻CcPP2C51基因调控黄麻盐胁迫的功能)

8. Niyitanga S (#), He Q, Li H, Wei H, Ishimwe C, Qi J, Fang P, Xu J, Tao A, Zhang Liwu(*)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volved in fiber formation in white jute (Corchorus capsulari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3, 197:116539. (唯一通讯作者:揭示参与黄麻纤维形成的MYB转录因子)

9. Yao J (#), Jiang S, Li H, Li Q, Qiu Z, Tao A, Fang P, Xu J, Lin L, Qi J, Zhang Liwu(*)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s loci and candidate genes of flowering time in jute (Corchorus L.). Molecular Breeding, 2023, 43(12):85-99. (唯一通讯作者:GWAS揭示了黄麻开花期相关位点和候选基因)

10. Zhang LL (#), Ma X (#), Zhang X (#), Xu Y (#), Ibrahim AK, Yao J, Huang H, Chen S, Liao Z, Zhang Q, Niyitanga S, Yu J, Liu Y, Xu X, Wang J, Tao Ai, Xu J, Chen S, Yang X, He Q, Lin L, Fang P, Zhang LM, Ming R, Qi J, Zhang Liwu(*). Reference genomes of the two cultivated jute species,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1, 19(11): 2235-2248. (唯一通讯作者:黄麻参考基因组及纤维品质相关性状遗传位点解析与候选基因功能鉴定)

11. Fang S(#), Zhang LM(#), Qi J, Zhang Liwu(*)De novo assembly of chloroplast genomes of Corchorus capsularis and C. olitorius yields species-specific InDel markers. The Crop Journal, 2021, 9(1):216-226. (唯一通讯作者:黄麻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显示,黄麻属于锦葵科(Malvaceae),而不是椴树科(Tiliaceae)

12. Zhang Liwu(*), Cai R, Yuan M, Tao A, Xu J, Lin L, Fang P, Qi J(*). Genetic diversity and DNA fingerprinting in jute (Corchorus spp.) based on SSR markers. The Crop Journal 2015, 3(5):416-422. (第一兼共同通讯作者:黄麻基因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13. 郭艳春张力岚陈思远祁建民方平平陶爱芬张列梅张立武(*)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构建作物学报 2020, 47(1):80-93.

14. 徐益张列梅郭艳春祁建民张力岚方平平张立武(*)黄麻核心种质的遴选作物学报 2019, 45(11):1672-1681.

15. 徐益张列梅祁建民苏梅方书生张力岚方平平张立武(*)黄麻纤维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作物学报 2018, 44(6):859-866.

16. Zhang Liwu(#) (*), Xu Y (#), Zhang X (#), Ma X (#), Zhang Lilan (#), Liao Z, Zhang Q, Wan X, Cheng Y, Zhang J, Li D, Zhang L, Xu J, Tao A, Lin L, Fang P, Chen S, Qi R, Xu X, Qi J, Ming R (*)The genome of kenaf (Hibiscus cannabinus L.) provides insights into bast fibre and leaf shape biogenesis.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0, 18:1796-1809. (共同第一兼通讯作者:红麻参考基因组及纤维发育与叶形基因的遗传解析)

17. Afzal MZ (#), Ibrahim AK, Xu Y, Niyitanga S, Li Y, Li D, Yang X, Zhang L. Kenaf (Hibiscus Cannabinus L.) Breeding. Journal of Natural Fibers, 2022, 19(11):4063-4081. (唯一通讯作者:红麻育种学)

18. Wei H (#), Yang Z, Niyitanga S, Tao A, Xu J, Fang P, Lin L, Zhang L, Qi J, Ming R, Zhang Liwu(*). The reference genome of seed hemp (Cannabis sativa)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fatty acid and vitamin E synthesis. Plant Communications, 2024, 5(1):100718-100721. (唯一通讯作者:籽用大麻参考基因组及脂肪酸与维生素E的遗传基础解析)

19. 张立武专题导读加强麻类作物基因组学研究推动优异等位基因发掘及种质创新作物学报, 2021, 47(6):993-996.

20. Li S(#), Chen L, Zhang Liwu, Li X, Liu Y, Wu Z, Dong F, Wan L, Liu K, Hong D(*), Yang G. BnaC9.SMG7b functions a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number of seeds per silique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by regulating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female gametophyte. Plant physiology, 2015, 169(4):2744-2760. (油菜BnaC9.SMG7b通过调节功能性雌配子体形成正向调节每角果粒数)

21. Zhang Liwu (#), Li S, Chen L, Yang G(*).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a major dominant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controlling seeds per silique as a single Mendelian factor in Brassica napus 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2, 125(4):695-705. (第一作者:油菜每角果粒数显性主效QTL鉴定)

22. Zhang Liwu (#), Yang G(*), Liu P, Hong D, Li S, He Q. Genetic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ilique-traits in Brassica napus L. by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mappin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1, 122(1):21-31. (第一作者:利用QTL解析油菜角果性状的遗传相关)

23. Zhang Liwu (#), Liu P, Hong D, Huang A, Li S, He Q, Yang G(*). Inheritance of seeds per silique in Brassica napus L. using joint segregation analysi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0, 116(1-2):58-67. (第一作者:油菜每角果粒数的遗传联合分析)






科技成果

        麻类作物作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植物纤维来源(仅次于棉花),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多用途工业原料。其在纺织、国防、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团队在麻类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的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1)在国际上率先完成黄麻、红麻和籽用大麻等短日照麻类作物的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建立了稳定的基因编辑体系,构建了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使麻类育种周期大幅缩短。

   (2)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全转录组关联分析(Transcript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TWAS)与机器学习等手段,结合组学数据,研究团队系统解析了三大关键性状的功能基因及其分子遗传机制:1)光周期调控开花相关基因;2)韧皮部纤维发育与品质形成相关基因;3)耐盐碱等非生物胁迫响应基因。        

     (3)构建了不同来源黄麻种质资源的 DNA 指纹图谱,育成福农533、福农560等系列菜用黄麻新品种并获得省级品种登记证书。福农系列黄麻优良品种是食用嫩茎叶的高营养帝王菜。可采摘嫩茎叶用于清炒、凉拌、做汤、汤锅叶蔬等食用方式,其精细粉可用于加工糕点面条,还可开发生态面膜、养生茶等新产品。南北各地可4月1日至6月20日播种,6月1日至9月30日收获,亩产1500公斤以上。推动我国黄麻产业从单一纤维向麻菜、麻茶等多功能利用转型。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麻类作物的“逆境农业”特性(适应边际土地种植)提供了分子遗传基础,更为麻类作物的生物育种和基因功能研究建立了技术支撑体系。


附:

福建农林大学麻类研究室(特色经济作物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麻类学科自1948年以来,深耕七十余载。依托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东南黄红麻实验观测站等平台,以黄麻、红麻、黄秋葵等特色经济作物为研究对象,以种质资源为基础,基因挖掘为核心,选育品种为目标,多功能利用为手段,开展作物科学基础应用研究。


(1)https://www.chinacrops.org/248/202101/5810.html 礼赞•科学家精神 | 卢浩然;https://nxy.fafu.edu.cn/6c/ea/c12539a355562/page.htm 卢浩然:我国知名作物遗传育种专家

(2)https://www.chinacrops.org/248/202204/3050.html 礼赞•科学家精神 | 祁建民:潜心麻类育种▪开拓创新▪矢志不移